查看原文
其他

别敦荣|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

别敦荣 中国高教研究 2021-09-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20.10.01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已步入普及化阶段,行业性高校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一个数量庞大、覆盖面广的群体,具有不可替代性。确立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必须明确其特性和职能。概而言之,行业性高校具有历史性、经济性、平民性和文化性等四大特性。与其他高校一样,行业性高校具有教育、研究和服务等三大职能,但其内涵具有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为教育职能的行业定向性、研究职能的行业应用性和服务职能的行业对应性。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行业性高校必须进行科学定位,重塑与行业的关系,在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坐标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建构学科专业结构,以及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体系。

  关键词

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行业高校;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普及化

  就办学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体系日渐成熟,各级各类高校的教育职能定位将逐渐趋于稳定。行业性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看到,近20年来行业性高校发生了大变革,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行业部门计划管理改革,一方面给行业性高校办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也为行业性高校发展预设了新的更广阔的空间。很多行业性高校在传承与变革、彷徨与开拓中经历了蜕变,完成了涅磐。面向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大趋势,行业性高校如何定位,如何把握自身的性质和职能,做出理性的战略选择,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行业性高校的性质

  行业性高校是我国高校的一种特殊类型,是面向行业发展需求提供办学服务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有行业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两种基本形态。行业高校则是指由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设立、以支持行业生产与服务,促进行业发展为目的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往往以其所服务的行业命名,如石油大学、地质大学、农业大学、铁道大学、医科大学等。这些高校在创建初期,学科往往比较单一,专业数很少,服务面向非常专一,直接面向某一个行业。行业特色高校是指在办学的多种服务面向中形成了服务特定行业的优势和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往往是多学科的,除拥有服务特定行业的学科专业,还开办了服务其他行业或具有广泛社会适应性的学科专业。他们大多原是行业高校,后来划转到中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管辖,尽管服务面向拓宽了,但服务特定行业的学科专业不但具有优势,而且还有鲜明的特色。经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以往的行业高校一部分发展成为了行业特色高校,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为南京气象学院,在气象学院时期,他无疑是行业高校,服务气象行业是其唯一的办学目的;改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开办了理、工、管、文、经、法、农、艺、教等9个学科门类和数十个学士、硕士和博士学科专业,大大地拓宽了服务面向,在继续服务气象行业的同时,还面向社会其他行业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和科技服务。

  区分两类行业性高校是必要的。在我国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他们都有存在,表现出不同的办学特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尽管很多行业高校拓展了学科专业领域,扩大了服务面向,实现了转型发展,但也有部分行业高校仍然保持了其原初的形态,其办学并没有突破行业范畴。如我国还有独立设置的医科院校100多所,中医药院校、艺术院校、公安警察院校数十所,等等。他们大多都保持了服务一个行业或部门的特点。不可否认,这些高校毕业生很多在第一次就业时就跳出了学校办学所面向的行业或部门。这只能说明市场对行业高校的冲击以及行业高校办学的市场适应性增强了,并不表明行业高校特性的消失。行业特色高校大多脱胎于行业高校,曾经为行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仍然保持了服务特定行业的办学传统,但其很大一部分办学已经超出了特定行业范畴。如很多师范大学、工业大学、农业大学等虽然保留了具有行业性的校名,但服务行业只占了办学的小部分甚至很小部分,面向行业办学越来越只具有办学特色的意义。在近期关于新建高校的动议中,出现了建设新的行业高校的倾向,如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建设航空大学、能源大学、康复大学等。这是否意味着是行业高校办学的一种回归,值得关注。

  因此,本研究采用行业性高校这一概念,将行业高校和行业特色高校包括进来一并进行讨论。概而言之,行业性高校有四大特性。

  1. 历史性。行业性高校与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有着不解之缘。早期大学主要是综合大学,并不为特定行业服务,他们囊括了人类所有文明,看重普通知识和普遍的职能。一些现代高校,如18世纪创建的法国大学校、19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美国赠地学院等,都可以看作是行业性高校的早期形态。其他很多工业院校、医科院校等最初往往也是行业性高校。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现代高等教育肇始于行业高校。清末建立的洋务学堂,如京师同文馆(1861年)、广方言馆(1863年)、福建船政学堂(1866年)等,都可以看作是行业性高校的雏形。随后,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邮传部创办的北洋公学(1895年)、南洋公学(1896年)等则具有行业办学性质。民国时期创建的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中国矿业大学(1909年)等都是早期的行业高校。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实现了行业性高校的体系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与行业经济运行相匹配的教育体系,行业高校是行业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院校,面向行业办学,发展规划、招生计划、事业拨款、专业开办、领导选任、毕业生就业分配等都由行业主管部门决定。20世纪末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行业部门管理职能转变消解了行业高校的办学基础,与之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了大多数行业高校的隶属关系,很多行业高校由此开启了转型发展的过程。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一批行业高校在新办学环境下渐成气候,焕发出新的办学活力。

  总之,行业性高校是现代高等教育历史的产物。行业性高校在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了开路先锋的角色,借助政府计划管理体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使行业性高校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部分行业高校转型成为行业特色高校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终结,另一段新历史的开始。行业性高校在历史的轮回中寻求新的发展定位,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2. 经济性。行业性高校与现代经济产业发展有着不解之缘,甚至可以说,现代经济产业发展孵化了行业性高校。早期的行业高校都是在现代经济产业得到一定程度发展后催生出来的,后来建立的行业性高校主要是为满足某些经济产业大规模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所以,行业性高校的经济性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原生职能主要表现为培养特定行业的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经济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经济财富。

  我国行业性高校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是我国政府对经济现代化进行全面规划和高速推进的时期,高级专门人才奇缺的短板严重地制约了政府实施雄心勃勃的国民经济和产业发展计划,创建行业高校,加快培养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了政府经济和产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行业部门计划管理体制为行业高校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说,我国行业高校因产业和行业经济发展而兴,其全部办学,包括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教学要求与方法、毕业生就业等都具有鲜明的经济性。

  我国行业性高校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是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经济产业百废待兴,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在内的“四个现代化”是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当时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高级专门人才短缺,这是长期以来高教界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造成的恶果。因此,行业高校的作用再次受到重视,在恢复和发展老的行业高校的同时,一批新的行业高校得以创建,为弥补经济建设人才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行业性高校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时期可能是在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走上转型和升级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产业发展对高素质行业人才的需求更加紧迫,行业性高校如果能够捕捉到新经济产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在自身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持续发力,可能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行业性高校的经济性是一种内生于其职能的特性。经济性不仅使行业性高校得以应运而生,发展成为数量庞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使行业性高校乘势而兴,办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3. 平民性。典型的行业性高校最初是为了适应工业企业的生产需要建立起来的,尤其是科学技术在地质、采矿等行业得到应用后,传统的大学不开办相关学科专业,不培养这些行业的专门人才,行业性高校才得以建立。在传统的大学,受教育者主要来自上流社会、特权阶层,但这些阶层子弟并不屑于上行业高校学习专门技术,更不愿意去与之相关的工业企业就业。所以,行业高校最初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平民阶层子弟。

  行业性高校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打开了通道。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社会各行各业对科学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不仅应当满足上流社会的需求,而且需要向平民阶层子弟提供机会,行业性高校担负了这一重任。行业性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大学,高等教育的应用性与平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是高度吻合的,所以,行业性高校的平民性是由其职能所决定的。

  行业性高校的平民性并不因为其办学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变。有的行业性高校发展成为全国名校,甚至有的国外行业性高校还建成了世界名校,这是行业性高校发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但这并不意味着行业性高校的平民性就消解了,行业性高校与平民子弟与生俱来的关系就割裂开了。实际上,这种联系是割不断的,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行业性高校与平民的联系只会越来越强,因为大众化和普及化将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受众人群,而不断扩大的受众人群的平民性愈益显著。平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动机相对比较单纯,也就是说就业而获得一份比较稳定的体面工作可能是平民家庭及其子弟接受高等教育的原初动机。行业性高校的受众主要是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入高级阶段的国家,行业性高校受众的父辈和祖辈曾就读行业性高校的可能性比其他高校大很多。

  4. 文化性。行业性高校既是一种实体高等教育机构,又是一种文化存在。作为一种文化存在,他不仅承载了历史的积淀,将办学的历史传统延续至今,而且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展现出自身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魅力。高校主要有两种文化:一种是学科文化,没有学科便没有高校,也不可能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发挥,以学科为基础的文化是高校存在之根本;另一种是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高校在创建、办学和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精神及其物化表现。高校组织文化有先进或落后之分,也有浓郁或单薄之分,浓郁而先进的组织文化是高校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行业性高校的文化是学科文化与组织文化融合共生的产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行业性高校所拥有的文化符号长期为社会所认同,成为这类高校不能磨灭的标记。行业性高校的文化与行业血脉相连,不论是学科专业与行业的关联度还是干部教师对行业天然的亲近感,都是其他高校所不具有的。行业对行业性高校的认同度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行业性高校文化的影响力,这种认同更多地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上。为应对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带来的挑战,一些行业性高校曾经努力跳出行业办学,消解行业文化特色。实践证明,拓宽办学方向和领域是合理的,但淡化或弱化行业色彩可能是不明智的。

二、行业性高校的职能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高校的职能得到了拓展,在教育之外,研究和服务职能次第得到发展。在高等教育迈向普及化的时期,高校三大职能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完善。有人认为高校还有第四大职能,即文化传承与创新。实际上,任何文化传承与创新都不是独立进行的,而是附着在教育、科研和服务职能中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传承与创新确实是高校的职能,但却不是与教育、科研和服务同一范畴的活动,而是从属于三大职能,隐含在人才培养、知识发展和服务社会的活动之中。与其他高校一样,行业性高校也具有教育、研究和服务三大职能,这是行业性高校与其他高校同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共同之处。就特殊性而言,行业性高校三大职能的内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正是行业性高校特殊的价值之所在。

  1. 教育职能的行业定向性。不论是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还是在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教育都是高校的第一职能。在精英化阶段,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将极少数少不更事的青年培养成为能够担负一定社会责任的公民;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教育阶段,培养大批青年成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仍然是高校的主要任务。与此同时,高校还担负了更多地向成年人提供教育的任务,为成年人提供第一次高等教育和持续的继续教育。行业性高校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大众性,这不是从其教育规模上讲的,而是从其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上讲的。从规模上讲,行业性高校最初提供的也是精英化教育,但由于其教育对象超越了社会特权阶层,教育目的直接服务于社会生产。所以,行业性高校的教育具有亲平民性和亲产业性,这也使他从产生开始就受到了普通社会民众的青睐。

  教育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从个人角度讲,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使他们消除蒙昧的思想观念,抛弃狭隘偏执的个性修养,养成爱己爱人的道德品质,拥有豁达包容的人格胸怀,也就是使他们能够自然地融入社会,成为于社会有益的公民。这是所有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层次的高校,都担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行业性高校也不例外。但行业性高校在教育的个人性上有其特殊意涵,即行业性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在学生个人发展上打上鲜明的行业烙印。行业性高校常常以行业生产知识、技术规范、职业能力和职业伦理道德等为主要教育媒介,使学生养成愿意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态度,具备担负相关行业职业责任的技能,拥有驾驭行业职业伦理的素养。行业烙印是行业性高校教育的名片,学生个人素质上行业烙印的深浅与行业性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有密切关系。

  从社会的角度讲,高校培养的人都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培养的人在社会各行各业发挥作用,展现各高校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一般来讲,高校培养的人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来考察。有的高校以培养治国理政人才为己任,有的高校以培养经世致用人才为目的,还有的高校以培养文化科技教育才俊为使命。不同的人才培养目的需要有不同的教育,综合性高校往往注重培养社会通用性人才,理工大学常常更重视造就科技研发人才,行业性高校则直接面向特定行业,为行业发展输送各级各类应用型人才。我国铁道行业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由原铁道部所属各相关铁路或交通高校培养,其他各重要行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这说明在教育的社会职能上,行业性高校守住了行业阵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行业性高校教育的个人和社会职能面临着新的挑战。就个人而言,学生对全面发展的要求更高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更重视了,在这样的需求面前,行业性高校学科设置的优势可能恰恰是其新形势下教育的短板,难以满足新的教育需求,因此,学科设置和学科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不可避免的,行业性高校必须在传统的办学优势与人的发展新要求之间建立起新的平衡关系,以适应新时代人的发展趋势。就社会而言,高等教育越来越发达了,社会人才更丰富了,市场对人才流动的调节更有效了,行业企业和部门选择人才的来源更广了,可以选择行业高校培养的人才,也可以选择其他高校培养的人才。如果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行业性高校提供的高层次人才,那么,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的发展可以依靠各类高校培养的人才。事实上,过去很多只有行业性高校开办的学科专业,现在很多其他高校也开办了,过去行业性高校在行业独步天下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行业性高校教育的社会职能只能在竞争中实现。这无疑对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和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2. 研究职能的行业应用性。研究是高校的第二职能,这既是说研究后于教育成为高校的职能,也说明研究在高校的地位排在教育之后。高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尽管我国并没有政策限制高校开展研究的类别,但一般来讲,文理基础学科水平较高的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比较有优势,其他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条件并不优越,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应用性的。行业性高校的学科专业办学直接面向行业各方面、各层面的人才和技术需求,应用性特征明显,其研究工作也主要是应用性的。

  与基础研究不同,应用研究的范畴比较广,从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到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更新或新技术应用,以及机械设备使用或维护服务供给工作的完善等都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很显然,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讲,存在上中下游之分,相关研究也有水平差别。在应用研究中,不同的高校有自身的优势领域,行业性高校曾经是各行各业对口的技术支持单位,行业性高校的应用研究是行业生产和发展的技术和智力基础,各行业的核心或主要技术都依靠行业性高校,其他高校难以染指行业的主要生产和服务技术。可以说,行业性高校的研究与行业发展水平休戚相关,行业性高校研究能力强,行业发展水平就高;行业性高校研究能力弱,行业发展水平就一般。

  行业性高校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行业发展需要进行的,与其他高校的应用性研究存在较大差异。在行业高校时期,其研究与行业企业几乎是无缝对接的,体制改革以后,行业性高校参与行业企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是其他高校所不可比拟的。特别是那些具有垄断性的行业研究需要,如石油高校面向油田开展的科研工作,医学高校与医院共同开展的很多医学研究工作,等等,其他高校常常很难参与进去。即便那些有一定通用性行业的研究工作,其他高校的参与也难以达到行业性高校的深度和广度。

  3. 服务职能的行业对应性。服务是高校的第三职能,是高校办学具有应用性和大众性以后发展出来的新职能。毫无疑问,教育和研究都具有社会服务性,但教育和研究的服务具有间接性,如教育服务社会是通过所培养的人在社会发挥的作用来体现的,研究服务社会则需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工艺和流程等,而服务职能指的是高校直接服务社会,也就是师生走出去或请进来,直接为民众或生产企业提供知识和智力服务,解决民众或生产企业的现实问题。服务职能在高校的常规化得益于行业性高校的兴起,19世纪中期,美国一批赠地学院的建立,使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职能常态化、建制化,从而使高校在教育和研究之外,获得了第三职能。第三职能的确立和发展为高校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打开了通道,为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开拓了空间。

  20世纪中期以前,我国行业性高校数量很少,覆盖行业非常有限,主要是面向教育行业的师范学院、面向医疗卫生行业的医学院、面向煤炭行业的矿业(冶)学院等。50年代以后,我国行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加快,政府行业计划管理体制为行业性高校的建立提供了保障,行业性高校体系逐渐完善,他们对社会的作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尽管如此,除个别行业和少数行业性高校外,大多数行业性高校的职能还主要是教育,即为行业培养专业化的高级人才,研究和服务虽然不能说没有,但高校还没有研究和服务的自觉,行业企业和机构因少有变革的需求或变革缓慢而对高校的研究与服务并不强烈。20世纪后期,高新科技在行业企业的应用加快了其变革步伐,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使行业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行业企业对行业性高校研究和服务的需求被激发出来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再是比较单纯的教育联系,而变成了教育、研究和服务相互交织的、休戚相关的复杂联系。

  政府计划体制为行业性高校的服务职能定了位,即为行业服务。由于行业性高校和行业企业都隶属于政府部门,所以服务范围、内容和要求往往被纳入政府部门计划任务,由政府部门直接下达给高校。这种服务具有指令性,如为行业职工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等。政府扮演了行业性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中介,只是这个中介对其所协调的双方而言都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体制改革后,行业性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割断了,政府部门也不再扮演传统的中介角色,一般也不可能对双方发出有关服务的权威指令,双方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市场化,市场成为行业性高校服务职能发挥作用的杠杆。尽管如此,行业性高校的服务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行业性。其一,服务内容和范围主要还是在行业内。有的行业性高校力图拓宽服务范围,但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明显,成效也非常有限。其二,行业企业对行业性高校的认可度更高,对行业高校的依赖性更强。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行业性高校能够为行业企业提供配套化、体系化的服务,这是其他高校一个团队、一个学科、一个系或一个学院所不能比拟的;另一方面可能还有社会人际关系的原因。长期的合作交流使行业性高校与行业企业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关系,相互之间更易接受,人际交流更顺畅,服务更易于展开。所以,尽管行业的服务需求越来越走向市场化,也确实出现了多种类型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但行业性高校凭借其全校性学科资源优势和历史形成的社会心理优势,在为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三、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意涵丰富多样。不仅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适龄人口能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意味着越来越多庞大的在职人口能够获得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不论是扩大的适龄人口还是增长的在职人口,他们的教育需求都与职业发展直接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行业性高校发展前景广阔。实际上,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主要是满足社会平民阶层的教育需求,以使高等教育能够覆盖到全体社会民众,在这一点上,行业性高校与普及化高等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发展定位是高校基于历史的积累和现实的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对普及化得到充分实现后的高等教育体系进行预测后,面向未来、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发展要求,对高校发展愿景和未来发展轨迹进行的科学谋划和设计。这是一种前瞻性的发展定位。有的高校以现实办学条件和能力为基础,确定自身在地方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这一定位可以称之为现实定位,不能称为发展定位,因为这样的话,高校不需要发展就到位了!很多高校都希望对自身予以明确定位,有的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的提出建设世界知名大学,还有的提出建设国内一流或地区一流大学,也有的提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等等。尽管不能说这些定位没有道理,但若仔细考察,就会发现很多高校的所谓发展定位就是一句口号,空洞无物,既没有蓝图设计,也没有路线图规划,更不可能有近期发展施工图。这样的定位除了在高校的各种报告中可以写上一笔外,对学校发展不可能发挥实际的指导作用。高校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根据生命周期进行前瞻性的定位,方能校准学校前行的方向。确定发展定位是一件科学工作,前瞻性定位是一种科学定位。行业性高校应当对自身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准确规划前行的方向和路径。诚然,具体高校的发展定位都是个性化的,相互之间差异显著,但就某一类高校而言,发展定位是有很多共同课题需要面对的。在经历了前一个时期的大变革之后,行业性高校对自身的发展定位应当有更清晰的认识和更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在编制新的五年规划的时候,要把发展定位弄清楚,这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一)重塑与行业的关系

  与行业的关系是行业性高校发展定位绕不开的问题。处理好这个关系,就解决了发展定位的一个前提。如上所述,行业性高校有很大一部分是原行业高校,在计划管理体制下,行业高校是行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它的办学目的非常简单明了,就是为行业生产和经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知识、技术和智力服务。行业高校不具有独立性,他与行业是一体的,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行业性高校与行业的关系不可能回到过去的一体化关系,要探索建立联合办学关系,与行业围绕共同的需求建立起紧密关联的合作办学关系。这是行业性高校找准发展定位的关键之一。

  1. 重塑与行业的关系,要不断完善联合办学的新体制新机制。在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成为了调节行业性高校与行业关系的主要杠杆,行业性高校与行业企业都是市场主体,是平等的利益攸关方,行业性高校要善于利用市场这个杠杆,主动出击、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健全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在合作中密切与行业的关系,做好服务行业这篇大文章。

  2. 重塑与行业的关系,要不断强化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在计划体制下,服务行业是行业高校与生俱来的使命;在市场体制下,行业性高校应当避免去行业化的陷阱,主动调整办学定位,再构办学格局,继承和弘扬服务行业的优秀传统,发挥与行业生产和经营相关的学科专业办学优势,继续培植行业办学特色,使服务行业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可以体现在全方位深层次服务行业的办学活动上,包括为行业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向行业提供科技成果,深度参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以及为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提质增效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各种直接的服务。

  3. 重塑与行业的关系,要不断提高服务行业的能力。在市场体制下,行业企业可以向所有有关高校寻求合作,通过市场得到所需要的人才、技术和服务,行业性高校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与行业企业合作需要参与市场竞争,并在竞争中胜出。如果没有竞争优势,非但难以建立持久的合作关系,甚至可能连传统的信任关系都会失守。行业性高校必须不断提高办学实力,从行业发展需要出发,做好前瞻性的布局和谋划,切实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尤其是要加强服务行业的能力,为培育服务行业的办学特色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在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坐标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行业性高校是一个庞大的非常复杂的群体,主要有三大来源:一是原中央政府部门直属的高校;二是原地方政府部门所属的高校;三是新建的行业性高校。除第三种外,前两种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原中央政府部门直属的高校在体制改革中进行了很大的调整,有的划归教育部主管,有的下放地方政府主管,还有的与其他高校合并成为新组建高校的一部分,归入教育部或省政府举办。

  体制改革后,行业性高校的服务面向、社会作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办学不仅要面向行业,而且要更多地面向行业以外的社会需求。行业性高校不仅要在行业发挥作用,还要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上升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都在借助高新科技实现转型升级发展,行业性高校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大。如制造业的各行业,包括矿冶、化工、机械、电气、电子、信息、交通、能源等都将有大规模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尤其需要行业性高校利用人才和科技优势,发挥龙头作用,牵引地方经济社会现代化。这就需要行业性高校从包括行业需要在内的更广泛的社会需要出发,谋划自身的办学与发展,明确自身发挥作用的范围,确立自身的社会地位。

  进入普及化阶段并不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根据相关研究,当毛入学率达到70%左右的时候,我国高等教育才能进入比较充分的发展阶段,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后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到那个时候,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发展才能达到比较成熟的水平,各级各类高校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才可能逐步稳定下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有预测表明,到2035年左右,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能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未来15年左右的时间是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逐步归位的战略机遇期,行业性高校要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社会心理的刻板印象,抓住归位的战略机遇期,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到自己应该有的位置。

  我国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基本上是相向同频共进的,行业性高校应当在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坐标中,前瞻性地设计自身的发展定位,描绘自身发展的美好蓝图,以便在数千所各级各类高校所构成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适当而有利的地位,在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重大作用。

  (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出发点建构学科专业结构

  教育是行业性高校的第一职能,是很多原行业高校创办之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唯一的职能。在整个20世纪,就规模而言,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精英化阶段,行业性高校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教育以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的。为此,其学科专业结构非常简单,比较单一,且数量非常少,就是开办与行业生产和服务紧密相关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体制改革后,行业性高校的服务面向更宽了,不仅要为行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且要为社会其他行业和部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专业技术和能力,而且要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行业性高校教育职能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重要改变,行业性高校应当顺应时代变革要求,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满足行业、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位一体的新发展要求。

  近年来,行业性高校在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大都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造和建设,以往单纯地为行业服务的学科专业结构已经为多学科专业结构所取代。但是,一个不能回避的事实是,在新学科新专业开办的时候,多数行业性高校主要是从有利于扩大办学规模、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考虑的,并不是基于对学校应当培养什么人进行的顶层设计而采取的学科专业建设举措。这是一种“摊大饼”的做法,是在原有学科专业数量之外,采取做简单加法的方式,增加学科和专业数量。其结果就是:学科专业结构虽然改变了,但教育的基本形态和所培养人才的基本素质能力并没有发生改变。很显然,这不符合行业性高校教育职能发展的要求。

  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行业性高校必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相互支持融合的紧密性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首先是为教育服务的,满足了教育的需求,在研究和服务方面,办出特色就有了保障。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行业性高校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如果把计划体制下单纯地培养为行业服务的人称为1.0版教育的话,那么,行业性高校2.0版教育的目的至少应当满足三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技术能力和水平;二是社会适应素质和能力;三是个人修为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满足三方面的要求,行业性高校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几个学科几十个专业之间不能是相互隔绝的关系,各学科专业办学不能单打独斗,应当形成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在教育上自然地相互交叉融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四)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体系

  行业性高校确立发展定位,必须考虑持久办学、永恒存在的需要。历史上,我国高校曾经有过多次大规模调整,很多高校被拆分或整并,每次调整都有一批高校的名字消失了。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因为这些调整都发生在我国高等教育很不发达时期。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消失了的高校其实是完全可以持续办下来的。在一部分高校被消失的同时,另一部分高校顽强地维系了自己的存在,甚至有一批高校曾经多次被酝酿整并,但最后都无疾而终,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讲在于这些高校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体系。行业性高校应当在转型发展的同时,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体系,加快使自身发展进入成熟状态,在自身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上发挥不可替代的功能。这是学校持久办学、永恒存在的关键之所在。

  行业性高校建立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办学体系,应当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高水平的办学功能体系。高水平的办学功能体系是一所高校屹立于世的基础,行业性高校要在教育、研究和服务等功能上加强协同,不断提质增效,以高水平的社会作用和贡献赢得社会的尊敬。二是建立协调有效的运行体系。行业性高校应当不断深化组织机构改革,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教职员工素质和能力建设,以先进的办学理念支撑发展,建立内部关系和谐、工作协调有效的运行体系。三是建立紧密务实的社会合作办学支持体系。行业性高校应当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在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办学的同时,发展与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之间联合办学关系,建立行业、政府、社会参与的紧密性合作办学体系,筑牢办学的外部支持基础。四是建立辐射广泛的国际化办学体系。行业性高校办学要有国际视野,要在融入国际的同时,将自身的办学和贡献与人类命运相联系,积极参与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使自身的办学具有人类永恒的价值。

  作者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教育研究院院长,福建厦门 361005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10期第1-8页

  栏目

专稿

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zggjyj1985

投稿平台|http://editor.cahe.edu.cn/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